LCOUNCIL《法务视界》122期
广深地区劳动争议裁审口径与用工管理合规要点
LCOUNCIL特邀专家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涉及用工模式、劳动合同订立、工资福利、工时休假、社会保 险、竞业限制、离职补偿等多方面。随着劳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企业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要 求。深入了解劳动争议审判意见,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迫切需求。
鉴于上述背景, LCOUNCIL特别邀请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曾凡新律师对于广深地区劳动争议裁审口径 与用工管理合规要点进行深度探讨。为了助力企业妥善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曾凡新律师团队精心筹备本场课程,将深入 总结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劳动争议审判领域的裁判规则,并分享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审 判意见。期望通过此次课程,为企业法务、HR人员提供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有效参考,帮助企业预防和规避风险,实现稳健发展。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最新解读及合规落地指引
LCOUNCIL特邀专家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在内容生成领域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格 局。以 ChatGPT、DeepSeek 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算法和海量数据,能够高效生成文本、图像、音 频、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样化内容,为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创新。
然而,技术进步的背后,风险也如影随形。AI 生成内容的高度逼真性,使得虚假信息得以伪装,以假乱真,极易误导公众 认知,干扰正常信息传播秩序。在网络空间中,恶意利用 AI 生成内容进行谣言编造、身份冒用、恶意内容输出等现象屡见 不鲜。
因此在2025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 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同步还有配套的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 法》及实践指南《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服务提供者编码规则》发布。
鉴于上述背景, LCOUNCIL特别邀请宁人(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马军律师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最新 解读及合规落地指引进行深度探讨。本次分享将结合马律师多年的实务经验向与会者进行分享。希望通过本次分享给广大 企业的合规法务同仁带来前沿、实操的实务经验及其落地指引。
美国“数据脱钩”最新政策解读及企业合规应对
LCOUNCIL特邀专家
2024年美国政府出台《关于防止受关注国家获取美国人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的行政命令》(“14117号 行政令”)及其最终实施规则(“最终规则”)。
14117号行政令及其《最终规则》旨在禁止或限制美国主体进行会导致中国等“受关注国家”和相关主体访问大量美国人 敏感个人数据或美国政府相关数据的交易。
《最终规则》已于2025年4月8日生效。2025年4月11日,美国司法部亦出台了三个配套实施文件。
鉴于上述背景, LCOUNCIL特别邀请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新华律师对于美国“数据脱钩”最新政策解读及企业合规应 对进行深度探讨。本次分享将结合赵律师多年的实务经验向与会者进行分享。希望通过本次分享给广大企业的合规法务同 仁带来前沿、实操的实务经验及其落地指引。
企业数据隐私红线:典型侵权场景解析与合规落地指南
LCOUNCIL特邀专家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据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产。然而,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相关 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善,企业在数据使用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立法机构紧密关注数据隐私保护领域,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持续更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 保护法》的落地实施,到各地细则的逐步细化,立法动态呈现出愈发严格、全面的趋势。这不仅为个人信息筑牢了法律防 线,也为企业的合规运营划定了清晰界限。
执法层面,监管部门对企业数据处理活动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一系列执法行动表明,任何逾越数据隐私红线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惩处。从知名互联网企业因数据泄露事件被巨额罚款,到中小平台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责令整改,执法情况清 晰地传递出合规经营的强烈信号。
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广告营销、算法应用等环节极易触及数据隐私侵权红线。广告营销中未经用户同意精准推送、算法应 用里数据滥用导致歧视性结果等侵权场景屡见不鲜。这些侵权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给企业带来声誉受损、法 律诉讼等严重后果。
鉴于上述背景, LCOUNCIL特别邀请安理网安与数据保护专业中心合伙人罗为律师对于企业数据隐私红线:典型侵权场景 解析与合规落地指南进行深度探讨。本次分享中,罗律师将结合多年的实务经验向与会者进行分享。希望通过本次分享给 广大企业的合规法务同仁带来前沿、实操的实务经验及其落地指引。
西格里 邹扬琴:积微致著,智赢职场
LCOUNCIL特邀专家
我从律师转型到法务,经历了很多考量和挣扎。我不能说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在不同的阶段,自己的出发点会有所不 同。当时我可能从自身和大环境出发,认为从律师转型为法务可能可以更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
法务和律师有很多的不同。律师更多是聚焦在一个专业领域,而法务处于一个企业环境中,不仅要处理案件,还需要有很 强的商务思维和人际沟通技巧。因此,从律师转型到法务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这也是一个没有遗憾的选择,我也非 常幸运能够经历两种不同的法律发展路径。
提到让我印象深刻的转折时刻,在我进入第一家外资企业时,我主要是做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事务,如专利诉讼、商标诉 讼等,领域相对聚焦。当时的我认为,一个企业法务如果想深耕细作,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我的法商经验。因此我跳槽到了 一家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同时,也做一部分法务工作。既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还有机会接触法 商工作,拓宽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是我比较关键的一个转折点。